[形态特征]
成虫体墨绿色,有光泽,触角和足为深蓝色至黑紫色,体长24-27毫米,体宽6-8毫米。头部、鞘翅、触角的柄节和足的腿节上均布满细密的刻点。触角长度大于体长,前胸长和宽约相等。雄虫腹部腹面可见6节,第六节后缘凹陷;雌虫腹部腹面只见5节,第五节后缘拱凸为圆形。卵黄绿色,长扁圆形,长约4.7毫米,宽约3.5毫米。老熟幼虫体长46-51毫米,淡黄色,体表具分布不匀的褐色毛。头部较小,其宽度稍大于前胸背板的1/2。3对胸足细小,末端尖细无爪。前胸背板中央横列4个褐色斑纹。自中胸至腹部第七节背腹两面各具1对移动器。蛹长19-25毫米,宽约6毫米,黄色,头部长形,向后贴向腹面,翅芽伸达腹面第三节,背被褐色毛。
[发生规律]
光盾绿天牛在广东和福建每年发生1代,少数2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枝梢中越冬。成虫在4月份至5月初开始出洞,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盛发期,迟至8月初尚有少量可见。成虫多栖息于柑橘树枝间,明雨天气少动,但在晴天,特别是中午前后较为活跃,飞行距离也较远。卵多产于嫩枝或嫩枝与叶柄分叉处,一处1粒。卵的初孵期为5月中、下旬,盛孵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幼虫咬破卵壳底部孵出后,尚保留上部卵壳以掩其体,经5-6天后,才由此处向树枝蛀入。开始先向上蛀食枝梢,至枝的横径难容其身时,始转身向下蛀食,此后即不复向上。初龄幼虫可将嫩梢细枝蛀食一空,故受害枝梢多枯萎,易为风吹折而掉落。幼虫虫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开一孔洞,用作排泄物出口和通气。洞孔的大小和距离则随幼虫的成长而渐增,最下一个洞孔下方不远的虫道内,即为幼虫的潜藏之处。幼虫畏光,行动活泼,进退迅速,稍受惊动即向蛀道上方逃逸。幼虫蛀害时间持续180-200天,于1月份进入越冬休眠,4月间进入预蛹期,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防治方法]
在光盾绿天牛初龄幼虫盛发期(6月中旬至7月间)认真检查桔树,发现枯萎枝梢立即剪除,对虫口密度较大的衰老树可及早采取砍伐处理。此外,还可采用捕杀成虫(光盾绿天牛成虫阴雨天多栖息于枝梢间,晴天交尾和产卵)、刮杀虫卵及低龄幼虫、钩杀或药杀老龄幼虫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措施,具体方法参见褐天牛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