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成虫体漆黑色,有金属光泽,体长19-39毫米,体宽6-14毫米。触角3-11节,每节基部有淡蓝色毛环。雌虫触角略长于体,雄虫则超过体长1倍。前胸背板有3个瘤状突起,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密布大小不一的颗粒,其余翅面则较平滑。卵长圆筒形,略弯,长约5-6毫米,乳白色,孵化前变黄褐色。幼虫初孵时体长约4毫米,老熟时体长45-67毫米,体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前端黑褐色,体被稀疏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有2个黄褐色飞鸟形花纹,后半部则有1块黄褐色略隆起的“凸”字形斑纹。胸足已全部退化,中胸腹面、后胸及腹部第一至第七节背腹两面均有移动器。蛹长约30毫米,乳白色,老熟时呈黑褐色,触角细长,卷曲,体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星天牛在我国的柑橘产区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基部或主根内的木质部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成虫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出现,5-6月份为羽化盛期。出洞后多栖息于柑橘枝头或地面杂草间,可啃食细枝皮层或取食叶片成粗糙缺刻。卵多产于离地面5厘米以内的树干基部,少数可高达30-60厘米。田间5月至8月上旬均有卵可见,以5月底至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前雌虫先用上颚将树皮咬成长约1厘米的“L”或“上”形伤口,产卵处表面湿润,有树脂泡沫流出。
幼虫孵出后先在产卵处附近的皮层下蛀食,不久即向下蛀食,当达地平线以下时即绕主干周围迂回蛀食。蛀食范围主要在地面下15厘米以内,有时也可达地下33厘米以上。但也有少数产卵部位较高的,幼虫仅在地上部分蛀食。树干的整圈皮层被蛀时,养分和水分的输送被阻,可致整株枯死。星天牛一般不为害枳,以枳作砧木的橘树,幼虫向下蛀食到枳砧接口部位时,便横向围绕树干蛀食。在皮层中蛀食时所排泄的粪便皆填塞于皮下。幼虫在皮下蛀食2-4个月后,常在近地表处蛀入木质部,蛀到一定深度后,皆转而向上。木质部中的虫道长度一般为10-15厘米,虫道上部的5-6厘米为蛹室。蛀入木质部后咬碎的木屑及粪便,部分填塞虫道,部分推出孔外。排出的粪便成堆聚集在树干基部周围,虫粪的木质纤维较粗糙,多为白色。幼虫于11-12月进入越冬状态。星天牛的天敌有啄木鸟等。
[防治方法]防治星天牛可采用捕杀成虫(星天牛成虫多于9-13时在树枝上取食和交尾)、树干(距地面60厘米以下)涂白或包扎防止产卵、刮杀虫卵及低龄幼虫、钩杀或药杀老龄幼虫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