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价格暴涨农民怎么办
2008-09-04 | 南盛沙糖桔 | 2014
化肥价格暴涨,这算是今年村民在村头巷尾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了,农民以种庄稼为生,当然关心庄稼的“投入产出比”。化肥是农业最主要的投入之一,化肥价格的暴涨一方面使农民措手不及,只能采取“惜购”等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又各想各的办法,尽量减少投入,增加收入,又不至于使土地“元气大伤”。
农民“惜购”
连续5年,苏北地区夏季都面临暴雨灾患,农民秋季的平均收入不到三成,江苏省沛县赵庄一位50多岁村民刘训英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今年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少种了玉米,他家的10亩田里改种了水稻和大豆两种抗淹农作物。刘训英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今年化肥那么贵,庄稼的长势一定比现在还要好。”
“今年化肥贵得忒离奇了,尿素一下涨到了105元,比年前的时候贵了30多元,二铵从120元涨到了245元,磷肥从30多元涨到50元。”刘训英说,买化肥的时候琢磨再三,还是没舍得多买,现在大豆每亩地用一袋磷肥,4亩大豆合用了两袋二铵。据刘训英介绍,今年少用了大概1/3的化肥。今年夏季种庄稼像他家一样少用化肥的情况在当地很普遍,“化肥用的少,庄稼收成自然就会减少。”
由于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的化肥价格暴涨,不止在苏北一个地方出现了农民“惜购”、少用化肥的局面,湖北省汉川市大埠村王池成向记者介绍,他家的8亩杂交水稻,就是因为化肥比较贵,基本不追肥了,在以前一个月要追一次肥,今年估计每亩要减产100多斤。王池成介绍,因为化肥价格的原因当地很多村民都不再追肥了。
各寻应对措施
“庄稼不能缺了肥料,缺了肥料就长不好。”江苏省南通市栟茶镇陈湾村练晓萍向记者介绍。练晓萍种了两亩桑树、两亩水稻和一亩大豆,家里还喂了几头猪。从3月份化肥开始涨价,练晓萍就打起了猪粪的算盘,时常弄些庄稼秆和树叶放进猪圈里,和猪粪一起发酵。给桑树施肥的时候这些粪肥就派上了用场,“少用化肥,多用粪肥”是练晓萍应对化肥涨价的办法。这对于家里耕地不多,又养有家畜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应对化肥涨价的比较普遍的方法。
“改变用肥结构”是新疆哈密城郊乡张民闵用的方法。张民闵家所在的村子基本都种大棚蔬菜,“除了原先弄好的棚子,化肥和农药是最主要的投入,虽然化肥涨价,但又不得不用。”张民闵告诉记者,他以前用复合肥,现在改用钾肥和尿素了,一亩地用一袋钾肥和一袋尿素,加起来310元,要是用两袋复合肥的话就是360元,这样一亩地就节省50块钱。
“化肥该用多少还用多少,该用什么肥料还是用什么肥料,我们并没有因为今年的化肥涨价而受到任何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甘蔗农韦民告诉记者。在记者采访的大量受化肥涨价影响的农民中,这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但在出产全国60%以上糖的广西,这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韦民介绍,甘蔗不同于别的作物,如果一年不用化肥就减产一半,两年不用基本上就没有产量了。种甘蔗每亩地要用400斤复合肥、100斤钾肥,要按照今年的化肥价格,一亩地化肥投入就要800多元,“还好,我们用的化肥都是去年囤积的,这样化肥的成本基本上减少了一半。”
据韦民介绍,他们这个地方虽然是农业生产,却实行企业的组织形式,农场统一管理,农场每年都囤积化肥供来年使用,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高。“但是这样做也有风险,比如来年的化肥降价了,我们就吃亏了,但是这种政策总体来说还是降低风险的时候多,不论如何,化肥的使用量是能得到保证的。”
本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