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果农“留洋”去
开放,是当今一个最显著的本质特征。宜川县从开放中寻求发展动力,并不满足送行政、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还专门组织大批果农,到日本去“留洋”。
县委书记刘小军认为,发展苹果园艺,果农是生产主体,这与种粮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封闭条件下,果农很难务好苹果。开阔果农视野,提高果农的务作水平和科技含量,才能把科学务作变成果农的自觉行为。这要比农技人员苦口婆心、行政命令,甚至强迫果农的做法,效果好得多。
2005年苹果红的时候,宜川组织第一批10位果农到日本“留洋”。短短10天时间,空间的转换让果农眼界大开,园艺的基本要义很快得以融汇理解。回来后,这些果农自发地在自家、村内的果园“大动干戈”,有效地瓦解了过去果农中麻木、迟钝、保守的现状,果园间伐这个令农技员最感棘手的工作,终于大面积推开。之后,宜川又组织了第二批、第三批,全县超过100人“留洋”。以往封闭的园艺现状终于被打破,“留洋”果农更是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果园种草、铺反光膜等先进的园艺措施,也随之规模化地推开。
“留洋”归来话成效
组织果农到日本“留洋”,宜川采取县上拿大头,果农拿小头的半自费方式。县上在选择果农时,全部挑选的是公认的“能人”。
呼二红在牛家佃乡是有名的“土专家”,“留洋”回国后他感慨万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太让人震撼了!”以前他家每亩栽果树80多棵,而日本的果园每亩仅有十几棵。回到家后,呼二红二话不说,一次间伐到位,每亩果树仅留20多棵。树枝舒展了,园子透光了,加上种草、铺反光膜,结出的苹果一个赛一个,让人爱不释手。
过去果农一味追求产量,只习惯用加法,不愿用减法(间伐),一个苹果实际卖不到0.2元。而间伐后的果园产量虽然少了,但质量却大幅提高,一个苹果就能卖到0.9元,效益反而更高。由此果农明白了,种苹果也能用乘法。去年呼二红一亩苹果卖到8000元,是“留洋”前的5倍多。
“留洋”果农取得的巨大成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一拨拨果农主动要求间伐,仅呼二红一人,就带徒弟30多个。
目前,宜川的优果率大幅攀升。统计显示,2005年全县苹果人均收入仅1287元,随着“大改形”和间伐的全面推开,优果率由40%提升到75%,去年全县人均实现纯收入4680元。
“知本”催化行为
云岩镇辛瓦村张彦刚,在日本参观学习了人家苹果收购、出售全过程后惊讶地说:“苹果原来要这样卖!”回来后他主动分级分价出售,商品不仅卖得快,还卖价高。此举很快带动当地形成了新的售果模式。过去,当地苹果一直是按堆卖、整园走,如今这种粗放的交易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去年宜川苹果总量的1/3,都是按分级分价出售,由此还引来许多高层次的大客商。
张彦刚还通过“留洋”开了窍,买了一台电脑,并学会了从网上卖苹果。去年仅在网上就引来17位客商,最多1天出售了6大车,平均每斤还高出当地价0.1元,全年销出1000多吨,净挣20多万元。
如今,宜川的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发展最快,其中绝大多数是果业合作社,且大部分的牵头组织者都曾“留过洋”。这些具有眼光和知本的“留洋”人,已成为宜川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观念变天地宽
“日本出售的苹果,大小、着色都一模一样,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一样。”“留洋”果农原本模糊的标准化概念,一下子清晰了。
李和平、张殿英和曹明学等“留洋”果农说:“只有科学作务,才能产出好的苹果,才能让全球更多的人都买咱的苹果,也才能卖上好的价钱。否则,就难以获得突破,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在宜川,果农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凡遇到具体的苹果园艺问题,只要有益于果品“绿色”的措施,推广普及都非常快,果农主动上诱虫灯、粘虫板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如今,果农每亩套袋1.2万个,甚至2万个的一点都不稀奇。全县已实现百分之百苹果套袋。
苹果既然是全球性大商品,就必须遵循人、财、物流动的原则,才能促其更大发展。渭北有六七百万人搞果业,宜川走在了全省做强苹果产业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