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资讯 >>  云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云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2010-10-28 | 南盛沙糖桔 | 192

     “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做法。”在广东云安县,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再是难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借口。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是改革的目标。
  自2008年起,云安县就致力构建以“一校两院三保障四工程”为基本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城乡公共服务。真正做到让全县人“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书记挂点村小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要先行。
  2008年6月中旬,云安中学迎来了履任不到一个星期的县委书记金繁丰。从郁南到云城,从云城到云安,金繁丰每到一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视察。出生教育大省浙江的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人的命运,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性。
  “我愿意当你们的后勤部长。”当得知云安中学还不是省一级学校的时候,金繁丰在要求云安中学提高教学质量,争创省一级学校的同时,也给学校领导吃了定心丸。
  县城的中学尚且如此,乡村的小学更是不堪。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云安县委、县政府领导密集视察了多所学校。破旧的校舍、不规范的教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县领导们印象深刻。
  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首先就要发展教育;要发展教育,各级领导就要亲自上阵。
  2008年8月29日,《关于县、镇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的通知印发。从县委书记到镇委委员,全县四套班子的所有成员都被安排了挂钩联系的学校。一个半月后的10月15日,县直机关的领导也安排了挂钩的学校。至此,全县125所中小学均有直接挂钩的政府领导。
  挂钩并不是做样子,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通知要求,挂钩领导每年不少于2次到所挂钩的学校进行调研,帮助和指导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确保小学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以上,成了考核的硬性指标。
  和别的领导一样,创办省一级学校和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就是金繁丰为挂钩的云安中学和茶洞小学办的两件实事。
  “发展教育并不等于大把投入,很多问题只有深入学校才能发现。”金繁丰说自己每年都要去两个挂点学校转几趟,和老师、学生聊聊天,听听他们声音。从倾听中,金繁丰发现了云安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得到了许多好的建议。
筹资改造“两院”
  年过不惑之年的田国珍是前锋镇敬老院院长,她至今还记得5年前刚进入前锋敬老院时的情形。
  “房间小,人又多,挤得很。最难受的是房间没有厕所,屋里时常充满了一股臭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田国珍干了一年多,每天为20多位五保老人端茶递水、铺床叠被。
  2009年,在上级支持下,前锋镇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投入15万元对敬老院的厨房,旧楼的门窗、围墙进行了装修、加固,逐步完善了敬老院的软硬件设施。
  “现在情况好很多,一个老人住一个房间。”从普通职员到敬老院院长,田国珍目睹了敬老院这几年的巨变。
  如今,前锋敬老院共入住34位五保老人,年龄最大的90岁。敬老院有五位工作人员负责老人的日常护理工作。随着条件的改善,田国珍正筹划多收养一些五保老人,如今的34位五保老人还不足全镇241位的零头。
  和田国珍经历相似,前锋镇卫生院院长祝健方目睹了卫生院的巨大变化。
  “以前这里是瓦房,现在改建成砖房了。”祝健方拿着照片,指着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向记者介绍。
  新建的楼房修建于2008年8月,投资共58万元,现为医院的预防保健楼。2009年7月,政府又投资60万元改造了门诊楼和职工宿舍。
  敬老院和卫生院条件的改善都得益于云安县正在实施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全县财政贴息贷款2500万元,对全县8间镇卫生院和1间分院进行硬件改造和设备配套;投资1125万元,建成全国首个集敬老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四位一体”的云安福利服务中心;全县8间敬老院改造工程现已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云安县还对敬老院加强以安全管理为重点,制定分级管理制度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堵塞安全隐患漏洞,确保安全无事故;建立镇村两级对鳏寡独居老人和五保老人“一对一”跟踪责任制。以南盛镇益南铜锣垣村为试点,逐步探索建设农村养老院,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扶贫责任到人
  黎炳林是南盛镇大榄村的书记,也是远近闻名的砂糖桔种植能手。
  平时,黎炳林除了侍弄自家栽种的80亩桔园以外,更多的时间是到村中的3户帮扶对象家中指点砂糖桔的栽培。在这个人口刚过1000的大榄村,砂糖桔的栽种面积达到6600亩,年人均种植收入超过2万元。
  和黎炳林一样,全县还有140个单位、4280名干部、5家企业,1个商会及100名政协委员参与结对帮扶。这些单位和个人来自东莞、云浮市和云安县。
  自云安开展“双到+双扶”、“特色+转移”的帮扶新路子以来,已投入帮扶资金1455.1万元;启动帮扶项目637个;扶持发展水果种植10740亩、蔬菜种植720亩、牲畜养殖4100头、家禽养殖42290只、水产养殖144.3亩、油茶种植1520亩;修建道路17条32.4公里、饮水工程24个、农田水利整治项目23个、动工改造贫困户危房225户。
  帮扶是短计,保障是长策。
  云安县在帮扶的基础上,还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择机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还使农村五保对象基本上不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228.2万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85%,成功启动云城、云安合作医疗同城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四法确保宜居
  在云安农村,“农村环境脏乱差,不宜居住没规划”的面貌正在改变。
  2008年起,云安县实施了以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宜居家园工程,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工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收入倍增工程,以及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固本强基工程的四工程建设,真正做到农民收入高,农村社会稳,居住环境好。
  在宜居家园建设中,云安成立县、镇两级宜居办,组建镇级农村环卫服务队,重点推进垃圾压缩站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措施已落实,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今年以来,云安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为指引,以“一网一线一点一村”为示范,美化农村环境。“一网”,即绿道建设路网;“一线”,即绿道沿线绿化;“一点”,即绿道示范点;“一村”,即和谐宜居村。
  到2013年,全县生态文明村总数要达到690个,占全县总数的55%以上。到2015年,把云安建设成为“城市在森林中,街道在绿树中,人在景观中”的蓝天、青山、碧水、绿地的优美环境。《云安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云安人民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金繁丰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终极目标

 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云安农村综合改革中的地位如何?
  金繁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云安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也是云安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云安农村综合改革中,主体功能区划分解决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问题。绩效考核和财政均等化在政治和经济上为改革提供了保障。职权改革、镇级大部制解决了“谁做”的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南农:怎么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金繁丰: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有条件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就难以到达高标准。同时,经济水平的高低并不意味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滞后,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做得好;经济条件好,城乡公共服务差别也可能很大。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应该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协调,而不仅仅是GDP的协调。
  南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来自哪里?
  金繁丰: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县级财政每年要安排新增财力中的三分之二资金用于增加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公共交通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方面的投入。并逐步建立镇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县每年在新增财力中安排一部分转移到镇,不断提高财政困难镇的财力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为此,我们制定了《云安县关于建立城乡均等化财政机制的意见》。
  除了本级财政保障以外,我们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和社会人员、企业的捐助。
  南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如何?
  金繁丰:云安县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县,云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要以云安实际为出发点。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全县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到2018年,基本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机制。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谈乡镇改革——要把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主要目标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主要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安排。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重要的是中央地方关系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
  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压力,乡镇政府改革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主要改革目标,无论是机构设置、组织形式的调整,还是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改变,都要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目前,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当薄弱,要使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与能力相匹配,需要明显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农村的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言,贫困是对个人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仅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而且通过提高其能力使其免于陷入贫困。
  从农民的基本需求和现实情况看,政府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件事情: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救济制度三件事情。

本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