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农药不论是作叶面喷洒或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在所收获的农副新产品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量的残留农药,若长期食用超过允许残留量的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乃至发生慢性中毒。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减少农药在收获的农副产品中的残留量,以确保食用的安全。其收获产品残留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① 残留量的大小因农药品种和性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凡受日光、温度、湿度、空气、土壤和水分影响小的农药,分解就慢、挥发就少、化学性能稳定和残效期长,在农副新产品或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就要大些。
② 作物残留农药量的大小因农药剂型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容易产生机械流失的(如风吹、雨淋等),农药的残留量就低,如粉剂为低,可湿性粉剂次之,乳油残留则较多。
③ 作物残留量高低与使用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一般非内吸性药剂的叶面喷雾比喷粉、撒毒土的残留量要高些。若用同种药剂作喷雾试验,则药效只能维持15天左右。用内吸磷作包扎树干防治柑桔介壳虫,药效可维持几个月。
④ 药剂残留量的高低,随着施药量、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的增加而增高有正相关的作用。末次施药距收获期愈近,农副产品残留量也会增高。因此,一般应根据农药稳定性的大小,规定在农作物上末次施药期与收获的间隔期,这样才能保证收获的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不致有超出允许的残留量。
⑤ 农药的残留量受自然因素影响。施药后如遇到降雨、刮大风、日照或高温等自然气象因素,则药剂会加速分解消失或被雨水淋涮掉一部分,如遇到这种情况,则药剂残留在农副产品的量也会大大降低,但对环境中的残留和污染会增加。
⑥ 土壤中农药的持续存在,给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和水分时造成污染。
⑦ 贮藏期长,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使残留量降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