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009.18-2003
果品-氟的测定-扩散-氟试剂比色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水果中氟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水果中氟的测定。
本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0 mg/kg。
2 原理
食品中氟化物在扩散盒内与酸作用,产生氟化氢气体,经扩散被氢氧化钠吸收。氟离子与镧(Ⅲ)、氟试剂(茜素氨羧络合剂)在适宜pH下生成蓝色三元络合物,颜色随氟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加深,用或不用含胺类有机溶剂提取,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3 试剂
本方法所用水均为不含氟的去离子水,试剂为分析纯,全部试剂贮于聚乙烯塑料瓶中。
3.1 乙酸(1mol/L):取3mL冰乙酸,加水稀释至50mL;
3.2 氢氧化钠溶液(40 g/L):称取4 g氢氧化钠,溶于水并稀释至100mL;
3.3 氢氧化钠-无水乙醇溶液(40g/L):取4g氢氧化钠,溶于无水乙醇并稀释至100mL;
3.4 硫酸银-硫酸溶液(20g/L):称取2g硫酸银,溶于100mL硫酸(3+1)中;
3.5 乙酸钠溶液(250g/L);
3.6 硝酸镁溶液(100 g/L);
3.7 硝酸镧溶液:称取0.22g硝酸镧,用少量乙酸溶液(1mol/L)溶解,加水至约450mL,用乙酸钠溶液(250g/L)调节pH为5.0,再加水稀释至500mL,置冰箱内保存;
3.8 丙酮;
3.9 二乙基苯胺-异戊醇溶液(5+100):量取25mL二乙基苯胺,溶于500 mL异戊醇中;
3.10 茜素氨羧络剂溶液:称取0.19g茜素氨羧络合剂,加少量水及氢氧化钠溶液(40g/L)使其溶解,加0.125g乙酸钠,用乙酸溶液(3.4)调节pH为5.0(红色),加水稀释至500mL,置冰箱内保存;
3.11 缓冲液(pH4.7):称取30g无水乙酸钠,溶于400mL水中,加22mL冰乙酸,再缓缓加冰乙酸调节pH为4.7,然后加水稀释至500mL;
3.12 氟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2210g经95~105℃干燥4h冷的氟化钠,溶于水,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置冰箱中保存。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1.0 mg氟;
3.13 氟标准使用液:吸取1.0mL氟标准溶液,置于2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5.0μg氟;
3.14 圆滤纸片:把滤纸剪成φ4.5cm,浸于氢氧化钠(40g/L)-无水乙醇溶液,于100℃烘干、备用。
4 仪器
4.1 塑料扩散盒:内径4.5cm,深2cm,盖内壁顶部光滑,并带有凸起的圈(盛放氢氧化钠吸收液用),盖紧后不漏气。其他类型塑料盒亦可使用;
4.2 恒温箱:55±1℃;
4.3 可见分光光度计;
4.4 酸度计:PH-2型或其他型号;
4.5 马弗炉。
5 分析步骤
5.1 扩散单元法
5.1.1 样品处理
取水果的可食部分,洗净、晾干、切碎、混匀,称取100~200g样品,80℃鼓风干燥,粉碎,过40目筛。结果以鲜重表示,同时要测水分。
5.1.2 测定
5.1.2.1 取塑料盒若干个,分别于盒盖中央加0.2mL氢氧化钠-无水乙醇溶液(40g/L),在圈内均匀涂布,于55±1℃恒温箱中烘干,形成一层薄膜,取出备用。或把滤纸片贴于盒内。
5.1.2.2 称取1.00~2.00 g处理后的样品于塑料盒内,加4mL水,使样品均匀分布,不能结块。加4mL硫酸银-硫酸溶液(20g/L),立即盖紧,轻轻摇匀。如样品经灰化处理,则先将灰分全部移入塑料盒内,用4mL水分数次将坩埚洗净,洗液均倒入塑料盒内,并使灰分均匀分散,如坩埚还未完全洗净,可加4mL硫酸银-硫酸溶液(20g/L)于坩埚内继续洗涤,将洗液倒入塑料盒内,立即盖紧,轻轻摇匀,置55±1℃恒温箱内保温20h。
5.1.2.3 分别于塑料盒内加0、0.2、0.4、0.8、1.2、1.6mL氟标准使用液(相当0、1.0、2.0、4.0、6.0、8.0μg氟)。补加水至4mL,各加硫酸银-硫酸溶液(20 g/L)4mL,立即盖紧,轻轻摇匀(切勿将酸溅在盖上),置恒温箱内保温20 h。
5.1.2.4 将盒取出,取下盒盖,分别用20mL水,少量多次地将盒盖内氢氧化钠薄膜溶解,用滴管小心完全地移入100mL分液漏斗中。
5.1.2.5 分别于分液漏斗中加3mL茜素氨羧络合剂溶液,3.0mL缓冲液,8.0mL丙酮,3.0mL硝酸镧溶液,13.0mL水,混匀,放置10min,各加入10.0mL二乙基苯胺-异戊醇溶液(5+100),振摇2min,待分层后,弃去水层,分出有机层,并用滤纸过滤于10mL带塞比色管中。
5.1.2.6 用1cm比色杯于580nm波长处以标准零管调节零点,测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样品吸光值与曲线比较求得含量。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