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009.27-2003
果品制品-苯并(a)芘的测定-荧光分光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果品制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
2 原理
样品先用有机溶剂提取,或经皂化后提取,再将提取液经液-液分配或色谱柱净化,然后在乙酰化滤纸上分离苯并(a)芘,因苯并(a)芘在紫外光照射下呈蓝紫色荧光斑点,将分离后有苯并(a)芘的滤纸部分剪下,用溶剂浸出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荧光强度与标准比较定量。
3 试剂
3.1 无水硫酸钠:120℃烤2h以上;
3.2 氢氧化钾;
3.3 无水乙醇:重蒸馏;
3.4 乙醇(95%);
3.5 苯:重蒸馏;
3.6 环己烷(或石油醚,沸程30~60℃):重蒸馏或经氧化铝柱处理无荧光;
3.7 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
3.8 丙酮:重蒸馏;
3.9 展开剂:乙醇(95%)-二氯甲烷(2∶1);
3.10 硅镁型吸附剂:将60~100目筛孔的硅镁吸附剂经水洗四次(每次用水量为吸附剂质量的4倍)于垂融漏斗上抽滤干后,再以等量的甲醇洗(甲醇与吸附剂量克数相等),抽滤干后,吸附剂铺于干净瓷盘上,在130℃干燥5h后,装瓶贮存于干燥器内,临用前每100g加5g水减活,混匀并平衡4h以上,最好放置过夜;
3.11 层析用氧化铝(中性):120℃活化4h;
3.12 乙酰化滤纸:将中速层析用滤纸裁成30cm×4cm的条状,逐条放入盛有乙酰化混合液(180mL苯、130mL乙酸酐、0.1mL硫酸)的500mL烧杯中,使滤纸充分地接触溶液,保持溶液温度在21℃以上,时时搅拌,反应6h,再放置过夜。取出滤纸条,在通风橱内吹干,再放入无水乙醇中浸泡4h,取出后放在垫有滤纸的干净白瓷盘上,在室温内风干压平备用,一次可处理滤纸15~18条;
3.13 苯并(a)芘标准溶液:精密称取10.0mg苯并(a)芘,用苯溶解后移入100mL棕色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苯并(a)芘100μg。放置冰箱中保存;
3.14 苯并(a)芘标准使用液:吸取1.00mL苯并(a)芘标准溶液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苯稀释至刻度,同法依次用苯稀释,最后配成每毫升相当于1.0及0.1μg苯并(a)芘两种标准使用液,放置冰箱中保存。
4 仪器设备
4.1 层析柱:内径10mm,长350mm,上端有内径25mm,长80~100mm内径漏斗,下端具有活塞;
4.2 层析缸(筒);
4.3 K-D全玻璃浓缩器;
4.4 紫外光灯:带有波长为365nm或254nm的滤光片;
4.5 回流皂化装置:锥形瓶磨口处连接冷凝管;
4.6 组织捣碎机;
4.7 荧光分光光度计。
5 试样制备
5.1 样品提取
饮料(如含二氧化碳先在温水浴上加温除去):吸取50.0~100.0mL样品于500mL分液漏斗中,加2g氯化钠溶解,加50mL环己烷振摇1min,静置分层,水层分于第二个分液漏斗中,再用50mL环己烷提取一次,合并环己烷提取液,每次用100mL水振摇、洗涤二次,收集环己烷于50~60℃水浴上减压浓缩至25mL,加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
可用石油醚代替环己烷,但需将石油醚提取液蒸发至近干,残渣用25mL环己烷溶解。
6 操作步骤
6.1 净化
于层析柱下端填入少许玻璃棉,先装入5~6cm的氧化铝,轻轻敲管壁使氧化铝层填实、无空隙,顶面平齐,再同样装入5~6cm的硅镁型吸附剂,上面再装入5~6cm无水硫酸钠,用30mL环己烷淋洗装好的层析柱,待环己烷液面流下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关闭活塞。
将样品环己烷提取液倒入层析柱中,打开活塞,调节流速为每分钟1mL,必要时可用适当方法加压,待环己烷液面下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用30mL苯洗脱,此时应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以蓝紫色荧光物质完全从氧化铝层洗下为止,如30mL苯不足时,可适当增加苯量。收集苯液于50~60℃水浴上减压浓缩至0.1~0.5mL〔可根据样品中苯并(a)芘含量而定,应注意不可蒸干〕。
6.2 分离
在乙酰化滤纸条上的一端5cm处,用铅笔划一横线为起始线,吸取一定量净化后的浓缩液,点于滤纸条上,用电吹风从纸条背面吹冷风,使溶剂挥散,同时点20μL苯并(a)芘的标准使用液(1μg/mL),点样时斑点的直径不超过3mm,层析缸(筒)内盛有展开剂,滤纸条下端浸入展开剂约1cm,待溶剂前沿至约20cm时取出阴干。
在365或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展开后的滤纸条,用铅笔划出标准苯并(a)芘及与其同一位置的样品的蓝紫色斑点,剪下此斑点分别放入小比色管中,各加4mL苯加盖,插入50~60℃水浴中不时振摇,浸泡15min。
6.3 试样(样品)的测定
将样品及标准斑点的苯浸出液移入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石英杯中,以365nm为激发光波长,以365~460nm波长进行荧光扫描,所得荧光光谱与标准苯并(a)芘的荧光光谱比较定性。
(下略)